在江苏泰州凤城河风景区的核心地带,矗立着一座以“活态传承”为核心理念的文化地标——戏曲百戏博物馆。这座融合传统园林意境与现代建筑美学的场馆,不仅是国内首个全面展示戏曲剧种的专题博物馆,更是承载着348个现存戏曲剧种记忆的“艺术基因库”。
博物馆的建筑本身便是一件“戏曲艺术品”。灰瓦白墙的外观借鉴了江南戏台的飞檐翘角,入口处的“百戏墙”以浮雕形式镌刻着昆曲、京剧、秦腔等经典剧种的代表性角色,一步一景间皆透露着戏曲文化的雅致韵味。馆内空间按“戏史”“戏论”“戏台”“戏艺”四大主题分区,通过2000余件珍贵文物与多媒体技术,构建起立体的戏曲文化体验空间。
在“戏史长廊”中,明代汤显祖《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》的复刻碑刻、清代宫廷戏服上的金线绣纹、民国时期的戏班演出海报,串联起中国戏曲从先秦傩戏到现代创新剧目的发展脉络。最引人注目的“百戏矩阵”展区,通过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了福建莆仙戏《目连救母》的精彩片段,观众无需佩戴设备便能感受传统剧目的沉浸式魅力。而在“戏台模型馆”里,从山西古戏台的榫卯结构到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的现代化改造模型,直观呈现了戏曲演出空间的演变历程。
博物馆更注重“让文物活起来”的互动体验。在“戏艺工坊”,游客可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学习脸谱绘制、皮影操作,甚至穿上简化版戏服体验“生旦净丑”的身段步法。每周六举办的“百戏小剧场”,会邀请地方戏种传承人进行现场演出,无论是婉转的越剧唱腔,还是激昂的川剧变脸,都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戏曲艺术的现场感染力。
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,戏曲百戏博物馆不仅是静态的展示场所,更是动态的传承平台。它通过系统化的收藏、创新性的展陈和体验式的教育,让濒临失传的传统剧种重获生机,也让年轻一代得以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与厚度。在这里,每一件文物、每一段展演,都在诉说着戏曲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