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位于广州设计之都的建筑模型博物馆广州馆结束试运行,等待正式开馆。这座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主持设计、源计划事务所担纲展陈的场馆,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殿堂,更是岭南文化与现代科技交融的“微都市”实验场。
博物馆选址广州设计之都标志性建筑设计殿堂,由何镜堂团队以“岭南园林”为灵感,将半户外庭院、可坐可躺的大阶梯、悬浮展架等元素融入空间设计。展陈设计则由源计划事务所操刀,通过“内建筑”概念抽象围屋、竹筒楼、院宅、园林四大岭南建筑原型,使观众在穿行中感受“步移景异”的传统园林意境。试运行期间,观众对建筑与自然共生的设计赞叹不已:“悬浮展架像生长在树木间的蜂巢,光影透过格栅洒在模型上,仿佛时光在建筑肌理中流淌。”
馆内数百件模型构建起一部立体建筑史。既有汉代番禺先民的陶屋、井、灶模型,生动还原两千年前“羊城烟火气”,也有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的1:50手工模型,首次完整呈现何镜堂团队从概念草图到实体建造的设计密码。特别策划的“大湾区建筑实践”展区,通过深圳湾超级总部、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模型,揭示区域协同发展的空间逻辑。跨界艺术作品区更带来惊喜:建筑师用废弃建筑模板创作的装置艺术,将工地材料转化为对城市更新的哲学思考。
博物馆突破性引入AR、全息投影等技术,将静态模型转化为互动剧场。扫描十三行老码头模型,手机屏幕即刻浮现清代商船装卸货的虚拟影像;站在围屋模型前,全息投影会逐层解构建筑的通风系统与防御结构。最受年轻人欢迎的“竹筒楼互动游戏”,通过体感装置让观众在模拟建筑通风路径中,亲身感受广府民居的生态智慧。试运行期间,有观众评价:“以前看建筑模型像看标本,现在感觉自己在参与建筑的诞生。”
作为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基地,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由宋春华、何镜堂等14位专家领衔,构建起从专业研究到公众教育的完整体系。其馆藏不仅聚焦大湾区建筑实践,更通过全球建筑师作品,探讨地域文化与全球化的互动。正如试运行期间一位观众在留言簿所写:“当我触摸到陈家祠斗拱模型的榫卯结构时,突然明白建筑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,而是一代又一代人智慧的结晶。”这座即将启幕的博物馆,不仅是建筑爱好者的圣地,更是普通人触摸城市灵魂的窗口。当我们在微缩模型中凝视建筑的细节,看到的不仅是砖石木瓦的堆砌,更是一座城市如何在历史与未来的碰撞中,书写属于自己的文化史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