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落于丽娃河畔的华东师范大学校史馆,是一座承载着七十年办学历史的精神地标。这座2021年完成升级改造的文化空间,以现代化的展陈语言,娓娓讲述着从大夏大学、光华大学到今日华东师大的沧桑巨变。在展陈空间上,实行 “1+1 方案”,校史在校史馆展陈,人物在群贤堂展示,实现了校史展陈与历史建筑的完美融合。
校史馆所在的群贤堂,本身就是一部凝固的历史。这座1930年建成的中西合璧建筑,曾是大夏大学的主楼,2004年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。改造后的校史馆既保留了建筑原有的罗马柱廊、水磨石地面等历史元素,又巧妙融入了数字化展示技术,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。
校史馆常设展览分为"肇基创业""曲折前行""改革发展"三大篇章。在"肇基创业"展区,1924年大夏大学、光华大学的创办批文等珍贵文物,见证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;"教育家群像"互动墙则通过触摸屏,生动展示孟宪承、刘佛年等教育大家的生平事迹。
馆内最引人注目的当属"丽娃记忆"沉浸式剧场。通过270度环幕投影和全息技术,参观者可以"穿越"到1951年华东师大建校时的校园场景。而"学科发展树"动态数据可视化装置,则直观呈现了学校70年来学科建设的丰硕成果。
校史馆不仅是历史的陈列室,更是文化的传播中心。馆内特设"校友故事"数字档案库,收录了5万余条校友口述史料;定期举办的"文物会说话"主题活动,让老教案、学生证等普通藏品焕发新生。2023年推出的"云游校史馆"小程序,已吸引超过20万人次线上参观。
这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校史馆,累计收藏实物档案3000余件、数字资源10TB。开馆以来,已接待师生校友及社会参观者逾15万人次,成为华东师大最重要的文化育人平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在这里,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"求实创造,为人师表"的校训精神,见证着一所师范大学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频共振的辉煌历程。